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平台自营

卫星应用产业互联平台运营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 圆桌论坛|北高遥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
圆桌论坛|北高遥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
发布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233        返回列表

主题为“新战略·新机遇·新服务”的2020北斗高分遥感融合应用高峰论坛于3/31在《云海秀》直播云平台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会议借北高遥科创产业联盟成立周年之际,和大家共同探讨北高遥应用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如何以“政产学研金用”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和落地,并欢迎各界力量加入北高遥联盟,共同为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做贡献。

2020北斗高分遥感融合应用高峰论坛1V5圆桌会议于3月31日下午15:10-16:00在《云海秀》直播间举行。

与会嘉宾

圆桌论坛6位嘉宾分别是北斗专家、遥感专家、投资机构、北高遥用户、科技服务、新媒机构的代表,各方就推进北高遥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以及共同关心的行业领域痛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江苏科技服务研究会科技金融专委会主任、李小剑博士主持。

李小剑(主持人):对话节目实际上非常有互动性,刚才大家都听了前面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北高遥应用的一些情况。最后两个主题,主要也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些创新思路。我们从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些行业邀请了几位嘉宾,请大家就如下5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问题1:您从什么渠道听说北高遥的?按照您对北高遥的认知,您认为它和您的业务有没有关联?如果有的话,请举个例子。

陈明剑:感谢这次论坛给我一个机会在这里讨论。我是北斗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陈明剑。北高遥概念是从联盟成立之初我就有所了解,而且也参与了其中一些技术讨论。应该说北高遥技术是早在咱们国家北斗3号应用的时候就提出来的一个很好的概念。

北斗高分应用一直是我国空间技术的核心代表,也是新基建的内容,其应用是空间信息产业的支撑和主要的内容。北斗导航定位授时提供了一些定位、时间,而高分遥感提供了时空下的影像和它的一些特征要素,一个是点,一个是面,这样两个技术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点线面的交汇应用。这个应用面非常广,会广泛的应用到现代社会大众,大到地壳板块运动的变化、地质形变、大气环境,小到我们个人生活,甚至井盖、地下管网、停车这些点上。比如说我们这次的抗疫,北高遥在一些态势图、人员定位监控上,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在高校做教育和科研的,目前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已经有相关的北斗高分遥感的教学和科研,下一步应该走入中小学院,开展一些科普、科研活动,我们主要就是做教育和科研,比如说用北高遥的地基增强的精密定位,未来的低轨增强等技术,甚至载波相位的高精度的精密定位等等,这些都值得研究,尤其是北斗和高分的深度融合,是我这个领域里面重要的一些研究内容。

曾文:我是北京精英路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曾文。我从很多渠道听到咱们北高遥这两年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多。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在智能交通、智能停车领域对车和人的定位跟踪导航、包括身份的识别等等,其他包括一些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这是作为一个基础,这方面的数据精度以及数据量决定了这个业务能做到什么程度,最终取决于数据处理算法,北高遥在这两个领域里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高精度的定位导航信息的处理等方面,把车辆、车位和人的精确定位结合起来以后,形成对停车的产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和连接,所以我们对北高遥在智能交通、智能停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看好。

颜军:蔡毅博士提出了北高遥未来要做成一个大的产业链,通过大数据、大知识的处理,形成智慧应用和服务,我非常赞成。我认为只有北高遥技术融合,才能形成产业聚集、上下游的聚集、横向的聚集,才能创造多元化的应用服务,才能围绕北高遥衍生出生命力更强的创新产业。

我是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颜军,是搞商业遥感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布局和发展非常快,那么其中也包括好多的定量遥感,给我们人类和智慧城市带来一个大的变化,能解决很多的应用问题。

大家都知道每颗卫星每轨跑一圈下来可以覆盖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区域,真正的大区域。这些卫星星座现在可以做到每天观测一次、覆盖一次,无形中产生大量的数据。现在我估算了一下,全国商业遥感卫星每年能够形成大概7000 ~ 15,000Tb的数据采集能力,这么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就形成了覆盖超大区域、含金量比较高的一个大数据量,不可避免的就会用到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处理的架构,这些大数据的处理也可以形成大区域、多行业、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应用领域的社会数据、技术和产品,那么这些技术和产品光用到政府和行业吗?不全是这样,我想未来如果蔡毅博士提出的这个大产链能够形成的话,可能更多的会应用于千家万户和亿万百姓。北高遥的产业发展,不是怕大,就是怕应用不起来,怕服务的客户群体太少,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蔡毅博士提的大产链的概念是非常对的,我也非常赞同。

余良兵:我是辉耀资本的执行合伙人余良兵。以前我们也投资了北高遥行业类似的一些公司,其中有一家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次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北高遥科创产业联盟举办的论坛,很希望能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与大家分享交流,合作共赢。

其实北高遥涉及的产业链确实非常长,在整个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建好以后,就需要大量的应用层面的创新。我们目前也是重点在关注这个领域的一些企业。就拿我们之前投资的那家时空大数据的技术服务公司,在一些核心的业务上有不同的一些业务品牌,主要的领域会在移动互联网的LBS、互联网出行、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能物联网,包括自然资源的勘探、监测等,这些都是可以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支持的时空大数据的PaaS、SaaS、Daas等等这样的一些智能服务,提供包括卫星、无人机的遥感影像数据、高清地图、互联网二维三维应用地图、实时轨迹物联网、工业数据等等这些时空数据的综合的智能计算和应用,还有在国内比较领先的一个室内的地理位置数据的服务商,其实都是我们投资的楼房技术涵盖的业务范围,所以,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个论坛。

我理解北高遥联盟应该是整个行业的一个产业路由器和加速器,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投资或者并购的方式和企业一块共同成长,当然我们也很希望有机会加入北高遥联盟一块合作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助力平台或者产业园里的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李小剑(主持人)这个直播室只能容纳四五个人交流,我们有专门搞研发和教育的陈教授,有专门搞停车产业的曾总,有做商业遥感的颜总,有做投资的余总,所以我们下面的话题会逐步展开。

问题2:您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对您的业务和生活影响大不大?按照您的理解,未来北高遥能在哪些地方帮您减轻或消除这些影响?

陈明剑:在这次疫情的情况下,咱们众志成城,大家都在做防疫,都贡献了各自的力量。我认为对工作和生活影响都比较大,尤其是生活,大家在自己家里或者在防疫的第一线上来共同参与抗疫。工作上我认为是响应国家一个大的号召,把我们的智力、能力以及产品提供到一线防疫上。传统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北斗高分遥感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首先在教育方面都已经从线下变到线上,这是一种新业态,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未来我们北高遥要想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公共安全、人员物资管控等方面肯定起到很大的作用。刚才我已经说过,北斗高分遥感已经在这次抗疫中起到了很多的作用,比如说车辆的调度、车辆的管控,还有包括一些疫区的整个的变化情况、它周边的形势,其实就是在用北高遥的一些技术,这些到目前为止是一种融合应用,我认为将来肯定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应用,肯定会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和我们人民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曾文:我觉得疫情肯定对工作生活都有很多影响,包括对企业,而且这个影响应该会是非常深远,主要的可能应该就在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上都需要改变了。比如减少人员聚集、人员接触。从我们的业务停车角度来讲,恰恰在减少人员接触和减少聚集这一块,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智能化的汽车恰恰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方案,原来靠人去管理停车的这种模式,通过我们智能化的技术,包括北高遥的定位、车牌和车辆识别、高位视频一些技术的应用,使停车不需要人工管理了,也不需要近距离的接触,完全是线上系统支付、线上App管理,应该说完全可以摆脱人员的参与,对于减少接触、减少人员密集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好处。

这段时间我听到的有很多人可能在家隔离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的车停在哪都忘了,那么对于北高遥技术的定位或者说我们的车辆识别定位可以帮助他找到他的车,以及帮助他出行的时候不通过人员接触,就实现车辆的导航跟踪、停车定位、支付等一系列的功能,非常便捷的处理,尤其下一步一旦公共交通受到影响,那么自驾出行肯定会是一个更高、更大的刚需。如何减少人员的接触,智能化的技术应该会大有可为。

颜军:疫情一开始影响有点大,但是因为政府也在复工复产,尤其我们在南方,我总部在珠海,现在已经感受不到太大的影响,因为能够现场作业的,政府也允许你现场作业,比如说地理信息、海水、安防各种业务我们还在进行中,应该是影响不大。

未来北高遥在哪些地方能减轻或者消除我们的影响?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这个论坛和创建北高遥联盟的意义在于能够把我们北斗与遥感应用结合起来,能够催生出创新的产品,能够给我们未来提供合适的应用产品和应用服务模式,这个意义非常大。

疫情期间我们的好几个星座参与了武汉雷神山、火神山的实体建设,最近按工信部领导的组织,我们一直对武汉甚至湖北的燃料库的数据做采集,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病毒找线索,分析环境与病毒的关联度。除了中国之外我们现在也在对巴基斯坦、印度蝗虫用我们的高光谱卫星进行监测,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巴基斯坦政府对我们非常感谢,因为我们给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教他怎么防范蝗虫的蔓延,我觉得这是一个北高遥结合的非常好的行业。

余良兵:大家谈的比较全面,我比较关注的还是这次疫情,其实更迫切的提出来就是对于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方面的需求,在疫区无论是物资的运输还是很多的伤员的救护,对驾驶员还是救护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感染风险,如果说未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进一步的落地,能够实现高风险工种的无人化,就能够更有效的来保证我们防疫的工作,也是对我们北高遥的技术应用提出了一个更迫切的价值,应该说也是对社会的一个公益性的力量。

李小剑(主持人)感谢各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北高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产业,因为它上在高空下在落地,把我们在时间、空间中整个精准的定位,应该说具有非常清楚的意义。

问题3:兵器集团首席科学家蔡毅说未来北高遥要做成一个大产链,把大数据和大知识通过大设计、大计算、大服务形成大智慧。你怎么理解北高遥不怕大就怕小这个概念?大产链的大和大数据的大是不是一个意思?

陈明剑:这个问题比较有哲理,是很有趣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北高遥本身空间就很大,而且卫星又很高,任何一个技术和产业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理念肯定是做不好的。这就和我们说的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一样,从只能打电话到能发短信,再到能发微信,一直到现在能够支付,能够识别,能够互动……发展成为了一个产业。北斗高分是一个空间信息,肯定是要和我们现在的一些信息融合在一起就能够产生智能化,再和我们的服务结合起来就是智慧。将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人工智能现在真正的意义上的机器的一些智慧,不是1+1大于2,而是远超于2的一些“大”的东西。这些“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应该就使得整个产业链完全动起来。

我们还是拿手机做比较,它从芯片到屏再到键盘,形成一个大产业。北高遥也是一样,从模块到产品,一直到后面的系统、高精度的、非高精度的、影像的、智能识别的,这些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这样出来的东西就不是一般的“大”,它会涵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文:我理解这个“大”首先是说北高遥是一个大空间、大范围的概念,它不受限于物理的一些障碍,比如说4G、5G通讯受基站的数量,北高遥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不受这些影响;第二随着精度的提高,它产生的数据量也会越来越大,数据量的增大对包括交通和停车会有更大的好处,对于驾驶行为、驾驶的诱导、路侧智能化、停车、自动驾驶都能够起到越来越精细化的作用,对出行的服务也能够做的越来越好;第三是数据量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一个出行其实都跟方方面面是相关的,包括停车、路内的交通、和路侧设施个数据的处理,前端边缘计算等,所有的数据进行密切的关联,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整个出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或者说一个大的生态。

颜军:前面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个问题,就是说现在我们在追求“大”的过程中,还要追求“精”。现在我们搞商用遥感卫星的人非常多,什么卫星都上,有高分的、视频的、高分格的,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光谱域的研究,应该搞好能够覆盖全光谱域的卫星。现在我们并不是说卫星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能够覆盖全光谱域,所以造成了应用时候的缺失。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很注意这个问题了。

余良兵:“大”的概念还是表达的很清楚的,因为整个产业链是涉及了方方面面,涵盖了天和地,也会带来大量的运行的计算,对大数据的处理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大数据需要我们用更创新的方式,把它变“小”、把速度变快,这是很多企业的需求点,这方面我们希望看到北高遥有更多的创新点。

李小剑(主持人)我听了各位的发言很受启发,我在想北高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北高遥联盟是全面赋能、跨界合作,与我们各方面都能融合发展,最终抱团形成大的产业生态。下面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4:你对北高遥科创产业联盟的科技、品牌、管理、金融四大赋能服务哪一项感兴趣?如果北高遥联盟与各地的产业园结合,提供以上赋能服务,你愿意加入联盟优惠享受这种服务或者贡献你的智慧和价值吗?你有入驻北高遥第四代产业园的需求吗?

陈明剑:我是搞教育和科研的,那我肯定首先是对科技赋能,包括管理赋能感兴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要产生很强大的后劲,所以说技术是北高遥的一个大的发动机;管理当然也很重要,因为任何东西如果任其泛滥,不会产生任何好处,所以我认为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在产业园里面落地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当然现在并不是强迫产业相关的企业必须要在一起,但是要聚集,有一个好处是在应用中才能够发现创新的机会。包括北斗高分遥感其实都是在产业应用中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和机会,这样我们就有了研发的课题。比如说高精度的地基增强系统,传统叫虚拟参考站技术,现在发现光有虚拟参考站技术还不行,比如地质灾害,还有一些要广为播发的内容,于是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研发出来地基增强技术。

就如孙家栋院士所说:“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国家在天上把卫星发好,我们在地上把北斗信号用好,是要在创新的基础上用好,把关键技术打通,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很重要。

我本人愿意并且喜欢参与到这些事里面,能够听到更多的企业家有哪些真实需求,我们可以把技术推广到更深的应用领域,这样中国的北斗将成为世界的北斗,北高遥也是一样,中国的北高遥将成为世界的北高遥。

曾文:从我们本身的业务角度,以及北高遥应用落地的角度,我觉得肯定都需要科技产品也包括品牌、管理、金融的这种赋能服务,我觉得还不仅限于此,我们还需要做数据、平台、法规、标准等这些方面及行业管理方面这种赋能或者说融合。不光是对企业,乃至产业都需要各方面共同打造。所以我们的项目在每一个城市落地的时候,都需要这几个方面共同完成,没有任何项目单纯靠技术或靠砸钱就可以完成,都需要多方面的融合。

对于北高遥产业园区的落地,我觉得科技、品牌、管理、金融这几个方面我们企业都需要,我的建议是法规、标准、行业管理方面如果大家一起来做赋能或者融合会更好。

颜军:我对北高遥联盟的科技和品牌赋能更感兴趣。我们是上市公司,在管理和金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科技创新和品牌价值塑造这个“脑瓜区“是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我们希望入驻园区之后能够拿到北高遥相关的创新技术,并应用到企业的相关项目中,持续不断地提升企业的行业地位和领导力。如果能享受到注册的优惠政策就更好,那我们很愿意入驻到产业园区里。

余良兵:我刚才也表达了,北高遥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路由器和加速器,入驻的企业会是一些潜在的创新企业,我们非常希望和北高遥联盟一起来对这些企业进行赋能,不论是通过股权投资或者是通过上市公司并购的形式等,可以和北高遥联盟一起来帮助入驻北高遥联盟平台或者园区的企业快速的成长。希望和北高遥能有更多更深的一些合作。

李小剑(主持人)实际上我们每个产业都需要科技、品牌、管理、金融这几个方面的赋能,这是包括专家咨询、行政服务、品牌提升等等的综合服务平台,关于这个平台,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的探讨。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比较具体:

问题5:你参加过北高遥应用领域专项赛吗?谈谈你参赛的目的。你希望大赛能给你带来什么帮助?你对大赛有哪些建议?

陈明剑:我们喜欢参加这些大赛,一是锻炼了我们的实力,二是锻炼了我们的思维,同时通过大赛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有价值的创意,这些创意在一些通用领域我们很多人看不到,通过大赛可以发现它的技术核心,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研究和更好的推广。尤其是教育方面,北斗高分要马上抓起来,这是我们国家的技术,我们通过这么多的应用对大家是个很好的传播推广,再通过创新把技术水平提高,这是一个很高的价值点。

至于大赛模式的展现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比如我们现在用线上替代线下的开会模式。

好的项目不光是要有好的应用,还要发挥联盟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家集思广益,把技术提炼出来,作为北高遥的新技术进行推广,把好的东西及时应用和推广。另外,把有关的技术、标准做好,有利于我们国家在整个的北斗高分遥感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曾文:我们参加了去年的大赛,而且还获了奖,非常感谢北高遥联盟对我们的鼓励和认可,但我觉得我们一方面是去交流学习,了解各方面的应用场景和其他的行业应用,拓宽我们自己的思路,在产品技术层面可以更多一些交流和合作。我建议这些应用方案能不能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标准化,或者在数据层面的共享分享,就像前面谈到的数据量越大,应用范围越大,那么肯定对北高遥的落地推广会更有帮助,对每个行业也会更有帮助。所以我觉得首先在数据上共享分享行业应用的一些数据,集中更多的数据以后,数据的分析会带来更多价值。

颜军:去年没有参加,未来我们会积极安排参加。我们希望北高遥应用大赛能够带来新的理念、新的领域、新的模式。

刚才陈教授和曾总都在谈标准的事,其实遥感行业有很多的数据标准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比如高光谱卫星数据的标准,真要好好花时间探讨,这个标准的建立一定有人会用的。

我们的高光谱卫星,在天上飞越过国境的时候,每颗卫星会获取4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数据。我们现在有8颗高光谱卫星,我们想通过北高遥联盟寻找谁能把这32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数据在20分钟10分钟内处理完,我特别期待能有新的方法上的突破,通过北高遥联盟如果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能人,能把这个事解决了。我们希望通过北高遥联盟组织的大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提出新的方法,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事。